質體

Intro

骨整合

項目 時間
拔牙後等待 6個月
骨整合 6個月
質體接出來、等待軟組織癒合 3~4星期
製作假牙、調整咬合 3~4星期
合計 14個月

拔牙窩的癒合

時間階段 組織變化與重點
Day 0 血塊形成/止血 血塊除了止血外,內含許多 growth factor,會釋放訊號誘發骨形成。
Day 4~5 血塊轉為 granulation tissue 持續釋放 growth factor,並伴隨更多鈣化物形成。
Day 5~16 轉變為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 拔牙窩的 bundle bone 開始吸收,讓周圍骨髓空間的血管增生,逐漸形成 cancellous bone。
Week 3~6 骨生成與軟組織屏障 woven bone 從拔牙窩周邊開始形成。
Week 5~10 骨重塑形成 trabecular bone 傳統觀念認為骨頭鈣化至此階段後才適合植牙。

alt text

拔牙齒槽的分類

Elian

alt text

Kan’s

過去即拔即種在顎側骨,所以 Class I 最多 (因為沒有那麼長的質體)

alt text alt text

植牙的時機與步驟

分類 植牙時機 優勢 劣勢
Type 1 即拔即種 (Immediate, 0–1週) - 減少手術次數
- 減少病患復原時間
- 減少術後疼痛
- 減少整體治療時間
- 骨頭剩最多
- 美觀效果佳
- 受到齒槽型態影響大,若拔牙窩位置不佳易失敗
- 軟組織太薄時效果差
- 可能缺乏足夠角化牙齦(需額外組織手術)
- 技術敏感度最高
Type 2 拔牙後 4–8 週 - 補完骨,軟組織最多,翻瓣操作較容易
- 局部發炎反應較低
- 軟組織提供較佳血液供應,傷口不易裂開
- 癒合初期仍受齒槽型態影響
- 拔牙窩吸收變化大
- 治療時間較長
- 技術敏感度仍偏高
- 可能需額外手術
Type 3 拔牙後 12–16 週 - 已有部分骨生成,利於植體放置
- 軟組織成熟,操作容易
- 骨型態變化趨於穩定
- 可預測性較高
- 是目前最主流方法
- 治療時間增加(需等待癒合)
- 齒槽骨四周已有不同程度吸收
- 仍可能需要輔助手術
Type 4 拔牙後 > 6 個月 - 骨與軟組織型態已穩定
- 軟組織成熟,有足夠角化牙齦
- 治療時間最長
- 經過骨重塑後,骨頭型態可能不佳
- 仍可能需要輔助手術

Type 1、2需要額外的技巧,因為傷口仍在癒合初期;Type 3、4比較保守,但齒槽嵴已經偏離原先的位置了,在判斷植體的apical-coronal深度時比較困難,最好的參考點是鄰牙CEJ或是未來要做假牙的牙冠邊緣往下3mm,短於2mm會有美觀風險,植體的平台或是金屬部分可能會露出來。

Type I

Type II

alt text

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